SNKF-01
由于工业4.0恰逢中国企业转型升级之际,再加上各种媒体、论坛等的推波助澜,工业4.0在中国已经是炙手可热了,几乎是人人在讲、会会必谈、厂厂想搞。很多企业对工业4.0寄以厚望,希望深入了解有关4.0的概念、关键技术及实现路径,以便抓住工业4.0的机遇,全面提升企业的自身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跨越,构建一个美好的明天。
在这种热潮下,我们更应该进行冷静思考,既要积极学习德国工业4.0的先进理念,看清楚其战略的本质,但也不要盲目跟从,而是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积极、有效的应对战略,从而在这场全球的工业革命中取得主动,赢得最终的胜利。
“工业4.0”被德国学术界与产业界认为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德国希望通过工业4.0革命性的变革,升级国内的工业体系、保持其在全球的领先地位。现在工业4.0已经上升到德国国家战略,即便是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是不遗余力地对外推销该战略。
一方面,德国工业4.0是对全球制造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一次革命,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充分借鉴,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不能过度地神化它,德国推出工业4.0战略,也有其无奈的成分,属于一种被动的规避战略。
一、德国工业4.0会全面改变将来的生产、服务模式
工业4.0是基于德国高度发达的制造业、雄厚的工业软硬件系统及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基础上,将制造“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并通过物联网与务联网的两网融合,以及三项集成(纵向集成、端对端集成、横向集成),实现一种智能化的、社会化的生产模式。工业4.0不仅会在技术创新、生产模式、服务模式等方面得到重大突破,而且会直接影响甚至改变了我们将来的生活模式、乃至社会发展模式。从这点上讲,工业4.0被称为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名至实归的,对当前粗放型的中国企业而言,的确是一种高大上的战略,是完全值得我们研究与学习的。
二、德国工业4.0是一种被动的规避战略
德国为什么要实施工业4.0战略?
有人说,是为了抗衡美国、压制中国,最直接证据就是2014年6月24日,德国机械协会主席在日本说,德国和日本携手应对中国制造业的挑战。德国《世界报》网站也报道称“中国机械制造业严重威胁德国。”
如果理解成这样,就是一种典型的主动进攻战略,但兰光创新认为,恰恰相反,本次工业的根本原因,是源自德国沉重的内忧外患意识,采取的是一种被动的规避战略。
尽管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德国经济一枝独秀,成为欧盟最耀眼的经济明星,但如果站在德国角度,实际上,面临着深深的内忧外患。
无法承受的外患
下面分别从过去、现在与未来分析一下德国所面临的问题。
1)失去的过去
德国总理默克尔指出,目前90%的创新在欧洲之外产生,欧洲不能错失下一代工业技术变革。默克尔同时对德国的制造业能否及时与现代的信息和通讯技术实现对接,保障德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表示担忧。
这是国家层面,我们再具体到企业层面。
2015年世界十大科技公司依次排名为:苹果、微软、谷歌、阿里巴巴、Facebook、三星电子、甲骨文、IBM、腾讯、亚马逊。没有欧洲公司,中国占2席。
全球市值最大的20个互联网企业中依然没有欧洲企业,中国有4家。
美国当地时间2014年9月19日下午,纽约交易所收盘,成立于1999年的阿里,以2314亿美元市值远超成立于1938年的、不到1000亿欧元市值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更比排名靠后的戴姆勒奔驰、宝马汽车多出更多。
可以说,在过去的商业互联网时代,欧洲失去了宝贵的机会。
2)危险的现在
在制造业,德国有2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一个是在“蚕食”他们市场的中国同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一个是可以随时“鲸吞”他们传统产业的美国跨界巨头。
近些年来,中国正成为德国传统制造业的一个强劲对手,中国企业以高效的大规模生产、较低的成本、不断提升的技术与质量,出口产品也不再是低端的服装等,而是向机床、汽车、高铁等高附加值的行业挺进。
联合国1996-2012年数据显示,我国机电商品出口逐渐赶超美国、德国和日本,成为机电商品第一大出口国。2006年,我国机电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日本,上升到世界第三位。2009年超过美国和德国,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机电商品出口国。
笔者与客户交流时,客户经常自豪地说,我们的机床产量全球第一、我们的汽车产品全球第一了,我们在欧洲设厂了,我们购买德国的企业了等等。据统计,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占比达到20.8%。当然,我们会为中国企业取得的巨大成绩而骄傲,然而,站在德国的角度,就是他们的市场被慢慢蚕食了。对他们而言,这尽管很残酷,但这就是市场规则,近乎一种零和游戏,对手成长起来了,自己的市场就会受到影响,这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说,中国等新兴国家的竞争是蚕食,尚且可以承受的话,美国动不动的跨界颠覆,就是鲸吞了。
且不说,一个小小的苹果颠覆了多少通讯等软硬件公司,欧洲引以自豪的诺基亚手机在睡梦中就被苹果干掉了。
谷歌、特斯拉等公司又突然杀向德国最核心的汽车制造产业,你不是有上百年的历史积累吗?不要紧,我直接推出电动车,你的发动机我不用了,变速箱我也可以不用,汽车在美国人眼里,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汽车了,就是个移动计算机,你最核心的发动机等技术我不用,你再好的汽车也不过为移动计算机用的一个附属机构而已,德国最核心的汽车产业面临被颠覆的危险!
颠覆、鲸吞,一招致敌于死地,可以将你沉淀了上百年的武功全部废掉,让你这些企业从武林高手变为一个残疾,变为一个给这些公司拎包的随从而已。
更为可怕的是,这些张着血盆大口的美国怪兽们,在美国政府“再工业化”的大旗下,居然联手了,以GE为核心,联合了思科、IBM、AT&T、英特尔等68家企业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企图在技术、标准、产业化等方面做出联合行动,帮助美国实现“再工业化”革命。在某种程度上讲,美国的再工业化革命或者叫第三次工业革命,革的就是欧洲的命,革的就是德国工业的命!
3)未知的将来
过去难以回首,当前充满忧虑,在德国人看来,未来也不那么乐观。
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纷纷制订了一系列规划和行动计划,实施制造业回归战略,中国大力推进制造强国计划。对手越来越强壮,市场就那么大,僧多粥少,德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就会加剧。
同时,美国掀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等新技术层出不穷,中国正在规划中的智能制造、数字化制造等一系列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这些对工业界来说,都是机遇,但如果德国抓不住,就又成了下一个互联网,又会陷入被动之中。
这是外部压力,对德国来讲,内部压力同样也不小。
2难以言表的内忧
1)首先就是老龄化。
德国老龄化程度非常严重,在全球仅次于日本,在德国许多制造公司中,员工的平均年龄超过四十岁,年轻员工的数量在不断地下降。
2007年3月,德国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先后通过了由社民党和基民盟大联合政府提出的自2012年起将退休年龄提高到67岁的法律,将来可能达到70岁。
在中国,很多企业工人45岁就可以内退,在德国,白发苍苍的70岁老人还得被迫上班、干活,这是何其的无奈!
当我们徜徉在慕尼黑等德国城市时,大街上的人流稀疏,并且很多都是老年人,这与国内熙熙融融的人群,成群结队的年轻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在人少、老龄严重的德国,企业招不到人,企业里的员工很多是高龄职工,在这种情况,不提高自动化程度、不提高智能化程度,行吗?
2)其次是高成本,产品竞争力下降。
众所周知,在德国,劳动力成本非常高,对环境的要求也非常高,各种假期也非常多,造成了单位时间成本的居高不下,在价格上如何与中国等大规模生产的产品竞争?并随着中国产品质量的提升,这种困扰会越来越明显。
3)中小企业居多,国际竞争力不从心。
据统计,德国约有360万家注册的中小企业,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9.7%。德国有2100万人在中小企业工作,占德国总就业人数的79.6%。德国有很多优秀的小企业是被世界级管理大师、哈佛商学院教授赫尔曼?西蒙称为“隐形冠军”,其产品行销世界。
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讲,这些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也是实属无奈。德国国土面积在欧洲居第七位,不及2个广东省大,人口不及一个广东省多,国内市场狭小,这些小企业从创建之初就必须面对国际市场,就必须面对国际竞争。尽管这些企业产品非常精良,富有竞争力,但面对全球市场,因为规模小而力不从心。
如何将这些优秀的中小企业联合起来,通过分散式生产,实现社会化生产,形成拳头,共同参与全球竞争,这是德国政府所必须考虑的。
4)希腊等“穷亲戚”也是德国心中的一个痛。
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盟陷入了深深的经济泥潭之中,虽然德国表现抢眼,但欧盟其他国家,如希腊、葡萄牙等国家一直处于破产的边缘,如果不援助,欧盟就面临解体的风险,可能被美国一一击破。为了欧盟的利益,德国不得不进行了援助,但希腊等国家经济一直没有好转,希腊非但不还贷款,反倒提出要向德国索要二战赔款1620亿欧元。面对这些“穷亲戚”的无底洞与无赖,德国也是非常的无奈,只有咬牙再努力。
大家试想一下,在诸多的危机面前,假如您是默克尔,还能无动于衷吗?作为一个有抱负的政治家,如果不能制订一个很好的战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