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新闻> 新闻详情
中国制造,究竟为谁而造?
来源网络      作者:拾牛网络      时间:2015-09-02

有人认为,随着成本迅速增加,中国制造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低端制造业有向成本更低廉的东南亚等地分流的趋势;另一方面,高端制造业也是欧美国家不愿意放弃的蛋糕,美国提出了再工业化的战略,而德国则是在向工业4.0迈进。

但这显然也不是所有观察人士的看法。咨询行业领军者麦肯锡董事戈登·奥尔盘点中国在2015年可能发生的变化时说,随着创新能力的增强,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印象正在改变。“这个月去印度的时候,我看到了转折点。人们不再抱怨中国工业产品质量低劣,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于中国产品相当高的质量给予赞赏。”

奥尔说,中国有数以百计的中型工业企业在走德国中小企业的路子,向美国财富1000强企业发起挑战。从生物技术、医药、消费电子产品,到无人机、通讯设备等“真正怀抱成为全球领军者的理想”。

这两种看法并不矛盾。整体而言,中国制造正是处在一个中档的位置。一方面,中国企业的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几乎所有产品领域都不难找到质量至少还算过得去的中国品牌;但另一方面,除了少数之外,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品牌认知度仍低。

正如我们看到中国部分消费者赴日本抢购电饭煲和智能马桶盖的同时,也无法否认中国本土市场大量的电饭煲已具备相当的质量美誉度和可靠性。根据评估,我国有200多种工业品质量居世界首位。

可挑战也来自这个“只要要求不是太高”。在当今时代,全球经济在发展,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具有高端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的群体越来越大。除了发达市场的消费者,新兴市场消费者也开始加速分化,层次越来越丰富,其中一部分消费者也进入高端消费群体。

尤其是在中国,一方面是普通人越来越注重性价比;另一方面则是一个分化出的高端消费群体迅速形成。北上广一线城市的人均收入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准,他们的消费理念也迅速提升,除了够耐用,越来越多的人也在追求产品舒适度:运动鞋和服装的设计越来越多地要求人体工学或透气舒爽散热技术的嵌入;电饭煲希望能够不但耐用,煮出的米饭也更可口;手机的握感更加舒适,设计更时尚;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开始注重产品生产企业的环保和给员工的待遇是否符合人道标准。

这样“吹毛求疵”的消费者群体正在日益壮大:一些产品往往甚至可以凭借某一项有特色的设计而大卖。

这也是消费品领域新的竞争方向和附加值集中的领域。而要做到这些,需要一定的技术积累,也需要在技术成熟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品牌理念和新技术的沉淀。体现在市场上,就是产品出众的溢价能力。苹果的例子为人熟知,再如若以数量而论,中国是全球钟表出口的老大,2014年出口钟表6.69亿只,但平均单价是4美元;瑞士去年出口钟表2860万只,平均出口单价为803美元,出口总值243亿美元。

这与时尚市场类似。知名杂志《VOGUE服饰与美容》主编张宇说,中国是一个层次非常丰富的多样化市场,而且变化非常快,几乎每个月、每天都在变化。在几年前的一次国际展会上,也有业界人士谈到中国消费市场的变化趋势:中国消费市场将快速增长,迅速变化,而关键在于,中国本土企业能否抓住这样的增长机会?

在最近的国际展会上,中国产品的质量虽然有明显提升,但从在展场展位布置和布展理念来看,仍有差距。不过,一些中国名字最近几年开始出现在国际品牌价值排行榜上,联想、华为和海尔等品牌的国际认知度越来越好。在新加坡的一家电子产品卖场,售货员指着华为的无线上网设备说:“这个价格贵一些,因为是个大品牌。”

中国企业申请的国际商标专利也在迅速增加。市场营销专家尼尔玛拉·库马尔说,三十年前没有人想到三星和现代这样的韩国品牌会进入德国市场;中国制造业者有理想也有眼光,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国际品牌涌现。他也说,如今全球性品牌的趋势是国际化,只要能够坚持品牌价值,最终会在市场中胜出。

随着中国劳动力要素市场的趋势根本改变,要提高生产力,出路只能在提高产品附加值。这需要加强对工人的持续培训,提高劳动附加值,也提升品牌价值理念。这需要进一步提升市场环境和整体国际形象,也需要多年乃至几代人的专注和坚持。

中国消费者整体的理念和需求将继续向上迁移,中国工业产品继续升级也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足够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让一部分企业愿意瞄准大众消费市场,跟随消费者的升级而同步改变;但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到,中国的消费者需求升级速度之快令人乍舌,希望购买日本电饭煲或类似产品的消费者群体已很庞大。

是跟随主要群体消费需求同步走,在与发达市场接近时赶上去;还是较为超前地瞄准一部分已经成长为高端的中国消费市场板块,然后几乎同步进军国际市场?

所以说,中国制造,不管为谁而制造?看起来前景都挺不错得。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制造